6月1日訊(湘潭日報 馬貴 通訊員 李福勝 胡寧)幸福村位于示范區北端,丘陵較多,該村群眾有種植茶葉的優良傳統。“但由于品牌效益不顯,銷售渠道不暢,茶葉產業發展相對遲緩。”昭山示范區扶貧辦負責人介紹,為支持農業產業發展,結合扶貧開發工作,2013年,昭山示范區引導部分茶葉種植戶們集體“抱團”取暖,成立幸福村茶業種植合作社。同時引進“銅珍”湘波綠產業有限公司,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+品牌”的模式進行運作經營。 2015年,昭山示范區對全區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貧,幸福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人。怎么讓這一部分人脫貧?在昭山示范區扶貧辦的引導下,幸福村茶業種植合作社將2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加入了合作社,用茶葉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。該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,貧困人口加入合作社后,作為合作社的社員,可免費接受種苗和技術指導,社員們在公司指導下施肥、修剪、除草等,提高了茶樹的產量;企業負責收購、加工、銷售社員們采摘的茶葉;公司在該村的茶葉基地還吸納一部分貧困群眾務工。“據現場調查社員,該村貧困群眾通過茶葉年均可實現增收1萬元左右。”該負責人說。 幸福村茶葉產業只是昭山產業扶貧的縮影。精準扶貧開展以來,昭山示范區把促進群眾增收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核心要務,統籌好政府引導和群眾自愿、短期效果和長期效益的關系,通過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+品牌”的模式和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,著力解決好產業發展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,讓貧困群眾廣泛參與到現代生產經營活動中來,實現貧困群眾“發展產業增收有門路”的目標要求。 在昭山示范區昭山鎮七星村,“美麗鄉村”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,堅持“以農耕文化為魂、以美麗田園為韻、以生態農業為基、以創新創造為徑、以古樸村落為形”的發展思路,將農村民居進行改造成江南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。通過美麗鄉村建設,結合鄉村旅游產業發展,引導項目區的相對貧困人口,開辦小商店、農家樂,發展休閑觀光農業,有效增加相對貧困戶經營性收入。在玉屏村、白合村、楠木村等村,依托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作用,讓相對貧困戶以合作、聯營、入股等多種方式,實現互助增收。 該負責人介紹,2015年,昭山示范區通過產業扶貧等多種脫貧方式,全區678戶98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了脫貧。今年,昭山示范區將繼續精準施策,開對“藥方子”,拔掉“窮根子”,在產業扶貧上著重解決好資金、項目、技能等方面的問題,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。 |